平衡功能的评定与训练 |
时间:2022-06-30 16:45:56 点击: 次 |
平衡功能的评定与训练 一、平衡的定义
平衡(balance): 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有三大作用:维持正常的姿势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 1、感觉输入: ①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提供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 ②躯体感觉: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③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①踝调节机制 ②髋调节机制 ③跨步调节机制
影响平衡的因素: ①重心的高低 ②支撑面的大小 ③支撑面的稳定性 ④摩擦力 ⑤肌力、肌张力、视觉、本体感觉、维持人体平衡的生理基础(翻正反应、平衡反应)
三、平衡功能评定 进行平衡评定前,先要了解平衡分为几种。 ①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②自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③他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反应性平衡,指人体在外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1、评定方法 平衡评定分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观评定以观察法和量表测试法为主,客观评定需借助设备如平衡测试仪等进行评定。 (1)观察法: 观察受试者在静止、运动、侧方走、倒退走等多种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2)量表法: ① Berg平衡量表(BBS): 由Katherine Berg于1989年优先报道,包括站起、坐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等14个项目。最高分56分,最低分0分。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 ②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下发展而来,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偏瘫受试者。 ③其他量表还有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MAS平衡测试等,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Berg平衡量表 Fugl-Meyer平衡量表
(3)平衡仪测试法: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 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应用高度精密智能的足底压力传感器系统,受力平台可以记录到身体的摇摆情况,快速精准的进行数据采集、整合、对比、分析,实时报告反馈,得出准确的平衡功能评估数据以及跌倒风险预测。 评估功能:①平衡重心稳定测试;②稳定极限测试;③单侧姿态测试。
姿势图能精确地测量人体质心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等,可以评定平衡功能障碍的程度,评价康复治疗的效果。 四、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 进行平衡训练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可采用运动训练并结合一些仪器设备的训练方法。 ♦训练原则: 1、训练方法: ①静态平衡训练:在任一体位采用加负载的方法刺激姿势反射。可先从较稳定的体位开始,大致顺序为:前臂支撑俯卧位、前臂支撑俯卧跪位、前倾跪位、跪坐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②动态平衡训练:在支撑面由小到大、重心由低到高的各种体位下,逐步施加外力完成。 ③坐位平衡训练:根据平衡种类分级进行训练。 ④立位平衡训练:根据平衡种类同样分为三级训练。训练时,患者需要面对姿势镜,可了解自己的姿势,进行自我矫正。截瘫患者可配带支具,由平行杠内站立训练过渡到平行杠外站立训练。偏瘫患者还可从肢体的角度进行双足和单足的平衡训练。 ⑤桥式运动:适用偏瘫患者。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衡能力。
2、应用仪器治疗: ①利用平衡板、治疗球、泡沫筒等设备进行平衡训练。 ②利用平衡仪训练:平衡仪不仅是评估工具,同时还可用作平衡训练。 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内置丰富的任务导向性游戏,可根据平衡评估的数据,运用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进行平衡重心稳定性训练、稳定极限训练、单侧肢体稳定训练等。同时,患者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个性化处方设置功能,也让训练更加便捷、高效。
*以上部分知识内容来自康复相关书籍和网络,仅作分享使用
|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病日 下一篇: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